余恩恩老師 推介 1 2 3

書籍名稱:《棋王.樹王.孩子王》

    者:阿城

出 版 社:海風出版社

索 書 號:857/8074

書籍來源:本校圖書館

《棋王.樹王.孩子王》是我在大學時代接觸的讀物,它啟發了我看文革作品的熱情,亦讓我進一步認識到文革對知識青年的影響。 

一般而言,文革時期的作品多是傷痕文學,即盡表文革時的艱辛與不公、非人性化的生活、父子朋友互相攻訐,如《霸王別姬》一對好兄弟因要生存而互數不是一樣。但阿城的文革小說並沒有「傷痕」,只是反映文革現況,述及人在逆境下的掙扎情況。其中令我印象難忘的是《棋王》。

《棋王》講述「我」與其他知識青年(以下簡稱知青)須離鄉別井,上山下鄉去從事勞動工作,接受思想教育,而其中一個便是棋王王一生。他一生嗜棋,全小說以「下棋」為線索。第一章,述及「我」與王一生相遇,便是他邀請「我」下棋;至第二章,他到勞動營地探「我」,又是下棋。他與營中下棋高手「腳卵」下盲棋;至第三章,他趕赴省城參加象棋比賽,但因趕不上錯失良機;至第四章,他挑戰在比賽中勝利的三甲,同一時間與九人下盲棋,最後逼令冠軍求和。

作為一個人,「吃」是賴以生存的,是生存的基本;作為一個知青,「理想」是重要的。但在現實與理想中,又有多少人能幸運地取得平衡?在文化大革命中,知青被強迫思想改造,因現實而放棄理想的人比比皆是;王一生也是人,對「吃」也很認真,餓起來吃東西的怪相,令人發笑,但他「下起棋來有時忘了吃飯」,這是精神奮鬥,在「吃」與「下棋」間,他選擇了下棋,是「理想」的堅持,這是他在逆境下的堅持。看看現在,我們有的是富足的生活,父母供應所需,我們毋須為「現實」煩惱。但作為讀書人,我們有「堅持」嗎?我們有「理想」嗎?還是只懂吃喝玩樂,終日怨天尤人,埋怨自己的父母諸多管束,埋怨自己的老師強迫學習呢?王一生的成長時代比我們艱苦,還可堅持正確的信念,我們真的要好好向他學習啊!

《棋王》令我振奮,《樹王》令我欷噓。是「傷痕」嗎?非也。只是樹王蕭疙瘩並沒有王一生那麼幸運,而最終以「死」來堅持理想。雖然故事較為傷感,但主人翁亦不失為一位鼓勵我們堅毅不屈的人物。

《孩子王》又如何?那就留待你們去發掘了!

 阿城的《棋王.樹王.孩子王》是一本令我再三玩味的書,希望你們亦能像我一樣,由喜歡棋王、樹王,至喜歡阿城的作品、現代的小說。

書籍名稱:《棋王》

作    者:張系國

出 版 社:洪範書店有限公司

索 書 號:857.7/1126

書籍來源:校圖書館

 

我愛閱讀中國本土的文學作品,尤以傷痕文學為甚,對批判文化大革命的作品更是愛不釋手,所以對其他地區的文學作品一向抱有不屑一顧的態度,直至在大學的三年級修讀「臺灣文學」時,才知道自己的固執與狹隘。

《棋王》是臺灣作家張系國的作品,故事講述主角程凌—一位電視台職員,因要為節目《神童世界》提升收視率,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認識了一位小孩—五子神童。在節目上,神童表演五子棋,將象棋界權威劉教授擊敗;在跟程凌下一子棋時,更是局局獲勝,令各人猜想神童有未卜先知的能力。程凌的同事、朋友視神童為搖錢樹,紛紛強迫神童做不同的預測,如猜估考試題目、預測股票升降、學捉象棋等。雖然神童並不願意,但在大人的權威下仍勉強為之;直至有人要求他預測人類的未來,他突然失縱,眾人遍尋不獲。在約定與劉教授對弈象棋當日,他才出現,並勝出比賽。原來此時他的未卜先知能力已消失得無影無蹤。

故事中最可恥的角色要算是程凌的同事、朋友,他們為了自身利益,強迫神童猜估考試題目、預測股票升降;為了金錢,不惜一切,以成就一己私慾,是名符其實的拜金主義者,時時刻刻想投機取巧,不勞而獲,這正深刻地揭露了臺灣社會的腐敗及醜陋面。 

主角程凌是軟弱的,他雖明白不應為了一己私利去強迫他人,但最終受不了朋友的唆擺,勉強神童學捉象棋,甚至當弟弟勸阻他、神童表現不開心時,仍不能抵消朋友對他的唆擺。神童至最後喪失天賦能力,程凌是責無旁貸的。

故事中最值得表揚的是五子神童,他雖有未卜先知能力,但並不喜歡、亦沒有濫用,至最後他單憑自己的實力,以象棋戰勝了劉教授。他之所以失去天賦,全是他自願放棄的,他曾說:「我不需要未卜先知。我自己會下。我喜歡下棋。你願意陪我下棋嗎?」這正說明了人定勝天—天資不高、能力不強,並不會斷定一個人的成就,只有後天的努力,才是成功的關鍵。

我希望看過此書的同學,能作深刻的反思—究竟我們應怎樣對待金錢利益呢?我更希望看過此書的同學,能重新建立正確的價值觀,對自己的學業重新定位,明白人定勝天的道理,闖出成功之路。

書籍名稱:《西潮》

作    者:蔣夢麟

出 版 社:文華出版事業公司

索 書 號:855.4443

書籍來源:校圖書館

對我來說,閱讀這本書是一大突破。作為語文老師,有一點是很慚愧的—我鍾愛小說,不愛散文。在求學階段,除非是要應付「功課」,否則怎也不執起一本散文細看。但近月,我竟因為「順手」二字,拾起了《西潮》,令自己欲罷不能,對散文改觀。

《西潮》是指西方思潮。書中講述由一八四二至一九四一年間在中國發生的故事,是一部歷史散文。一八四二年,中國的門戶開始被西方列強強行打開。西方列強帶來的不止是舶來品,還有思潮—西潮。作者蔣夢麟受過舊式傳統教育,也受過西方教育。在這浩瀚的思潮中,他留意到中國因受西潮衝擊而引致的種種變化,懷著對家國濃厚的愛,寫下這部鉅著。

在閱讀此書前,只知蔣夢麟是一個校長;在閱讀此書後,我對他欽佩不已。書中有兩個片段深深地吸引著我:當西潮衝擊著中國時,中國的大學生模仿西方人的行徑—紛紛示威抗議,提出自己的訴求。一次又一次的成功,令學生昏了腦,做出一些毫不理性的行為。當時的北大校長生怕局面難以控制,故要求蔣夢麟暫代校長一職。一般人視這為「爛攤子」、「豬頭骨」,拒絕要求,但他以管理好北大及學生為己任,欣然接受任命,這是多麼令人肅然起敬啊!當日本展開軍事擴張,入侵中國的東北時,北大校長成日軍綁架的對象,相信一般人都會為此而害怕,但他慷慨就義,無視日本人的「邀請」,冷淡對待日本人對他的要脅。一個為了國家而不顧自身安危的人,怎不令人敬佩?一個在紛亂時期仍願承擔的人,怎不令人景仰?

就是作者的魅力,令我對散文改觀。這小小的讀後感只表現了書中精華的一角,它的魅力,有待大家去發掘啊!

 

 

 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