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每天上學會看到甚麼?放學回家途中會經過甚麼店舖?可有人每天也會和你擦身而過,而你卻永遠只是垂下頭,根本不知道那天他臉上多了一抹微笑? 這就是我們的生活。 名勝古蹟固然足以讓人大開眼界,可以令人發思古之幽情;可是,我們身邊也有很多值得留心觀察的人和事,問題是我們能否看出箇中的意思來。作者也斯說:「我常想把我遇到的人物和風景記下來,不是為了記錄,而是存心留神。寫東西幫助我學習觀察,找尋事物的意思。」當我們習慣了一切都是那麼理所當然時,感官似乎不再敏銳,世界就變得索然無味了。 本書收錄了很多作者在七十年代寫的作品,能讓我們認識很多香港的舊風貌。大家可有想過,如果由今天起,我們記下平日接觸的事物和一點感受,數十年後會怎樣?即使不是要成為作家,學懂了這種細心觀察、用心欣賞的態度也就不錯了。 希望大家從今天起,在平凡的事物中培養出生活情趣,我想,這才是我們理想的生活!
大家每天回家,可有留意自己居住的大廈是甚麼模式的?你居住的社區有甚麼特色? 一般香港人對建築物最關心的議題是層數多少,排世界第幾,每尺值多少錢,對未來的地產市道有何影響等;卻很少會問:這幢建築物用的是甚麼物料?有沒有符合環保概念的設計?更重要的是,能切合「人」的需要嗎? 本書作者從不同角度介紹一些有特色的香港建築,從中帶出一些我們平日很少留意的元素,讓我們知道功利主義以外還有藝術,藝術之中還有美。 培養對身邊事物的批判思維,學會從多角度觀察事物,我們的生活才會多元化,才會有趣味。
每年剛升上中六的同學都會被「中國語文及文化科」弄得不知所措,他們覺得這是一門很難掌握的學科,以往的學習經驗中亦甚少接觸涉及「文化」的東西。 中國文化真是那麼陌生的嗎?宗教、藝術、科學、經濟、風俗和飲食等,有甚麼不是文化? 「文化」之難,或許就是因為其內涵太廣泛,好像無所不包。大家平日在生活中接觸的一切,早已「習慣成自然」,自然不會去思考當中的源流和變化,更遑論要將之變成一門學科去研習。 這是一本很好的中國文化入門書籍,作者透過甲、乙兩人的對談,將不同範疇的文化知識介紹出來;涵蓋面廣之外,還能做到內容深入淺出,形式生動活潑,實在殊不容易。 杜漸在書序中說:「作者為我們展開了一幅宏偉壯麗的圖卷,介紹了中國多元文化的景觀,有助於我們了解自己的文化環境,眼光就不至於淺窄狹隘,心胸才能得以開放。」作為一位文化科老師,我對這幾句話深感認同。希望除了預科的同學要多學習中國文化外,其他各級的同學也能因此書而得益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