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主席手記》是現今大受青少年歡迎的本港作家畢華流的第一部著作,亦是他一鳴驚人的作品。書中作者以日記形式,配以輕鬆幽默的筆觸,簡淺有趣的文句,把他的中學生涯再一次呈現於紙上。 看後你會對那些似曾相識的情節生出會心微笑,也會從心底裏勾起那些彷彿朦朧的校園往事,閱讀期間,你就好像生活在作者求學的年代,與他一起感受喜怒哀樂。總之:如果你想輕輕鬆鬆浸沈在笑聲之中,本書絶對是你的不二之選。
同學們,你有沒有遇過風趣幽默的老師?他們講課生動活潑,令學生們精神一振,聽課更投入。 作家老舍就是這樣的老師。他講課前認真備課,講課時融合相聲、評書、京劇等抓住觀眾注意力的種種技巧,令課程內容既充實,又富娛樂性,很受學生歡迎。 老舍是位多產作家,擅寫長篇小說,小說中時常出現地道的北京話,令小說中的人物更具真實感。出身低下階層的老舍,熟悉北京城中勞動人物的生活,他有不少小說就是以此作為題材,其中《駱駝祥子》便是以北京城中一名拉車伕祥子為主角。小說中,性格要強的祥子,腳踏實地,勤力工作,一心希望儲夠錢去買一輛洋車,但殘酷的命運及時局一再令他受到挫折。最後,他失去了一切,精神萎靡不振,徹底墮落。 據作者所說,這個故事有部份內容是真實的。當時,老舍有一親戚時常去坐一個洋車伕的車,知道這位洋車伕有一段曲折的際遇,老舍便走去跟他詳談,在往後的四個月,老舍時常跟車伕一起,仔細觀察車伕的生活和性格,終於寫成這部小說,後來更被翻譯為多國文字,加以發行。
於通訊不發達的年代,書信無疑是溝通兩地相思情感的使者。人們常把家比作港灣,離家在外的人就是漂泊在江河上的行船。不論是太平盛世還是炮火連天的年代,接到家書,猶如霧夜航行中看到了燈塔。 《傅雷家書》就是這樣的一本書,經過歲月的洗刷,它仍使我們感動著、渴望著,讓我們共同分享那份美好的情感、一段成長的經歷、一個溫馨的回憶…… 此書摘取了1954年至1966年間傅先生及夫人寫給兒子傅聰、傅敏等家書180多封,其中大部分是寫給後來成為著名鋼琴演奏家的大兒子傅聰的信件,從父親對國事、政事的看法,與兒子就音樂和藝術的探討及對兒子噓寒問暖中,教育兒子懂得國家的尊嚴和個人的榮辱。信中也不乏傅先生對過去教子嚴格的自責和悔疚。文章字字愛意湧動,使閱者無不為傅先生愛子、教子之情深切感動。 【雋語分享】 1.修養是整個的、全面的;不僅在於音樂,特別在於做人──不是狹義的做人,而是包括對世界、對政局的看法和態度。 2. 得失成敗盡量置之度外,只求竭盡所能,無愧於心。 3.自己責備自己而沒有行動表現,我是最不贊成的……只有事實才能證明你的心意,只有行動才能表明你的 心跡。 4. 世界上最有力的論證莫如實際行動,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則;自己做不到的事千萬勿要求別人。
同學們,你們曾否因功課、默書、測驗而作出埋怨,甚至因此而討厭校園生活?相信你們從來沒有想過,原來你們所厭惡的一切,卻是中國千萬赤貧兒童夢寐以求的東西。 今次想跟同學分享一本頗令人感動的書《馬燕日記》。書中的主角—馬燕,是一位出生在寧夏自治區的小五女生。因為家中的環境不好,所以父母就要求她輟學,留在家中幫補生計及讓她的弟弟繼續上學。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,她媽媽把她的日記轉交給一阿法國記者—韓石。就是這幾本日記,改變了馬燕的命運。馬燕的日記被刊載於法國某一份報章上,日記一出,感動了法國人的心,紛紛主動聯絡報館,表示願意幫助馬燕。她繼續升學的夢想實現了,也喚起了世人對失學兒童的關注。 看馬燕日記的時候,不難發現當中有很多錯別字。但她那份對讀書的渴求,希望用知識改變自己命運的願望,卻是堅定的。生活的苦楚令馬燕學會珍惜和感謝。因為匱乏,她懂得感淚父母對她的付出,會為成績不理想而自責,更會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。這是否同學們應該學習的地方呢?
|
|